On 2008年08月08日 By Simon Kong In 生活·杂谈,  Tags: , , Comments (0)

事关开幕式

前言:有个习惯。对身边发生的事情以专题的形式做诸多可能范围内的系统性的总结。这种习惯不属于后天养成,是一种纯天然的习惯。这种习惯属于一种负责 任的表达欲,不应当受到好或坏的评价。由于情绪激动,思考本是不完全的,再加上从思路转化到语言这种有缺陷的容器的过程本身就伴随着精华的损失,所以我只 能尽力而为。这次事关开幕式。由于头绪繁多,所以只能分条叙述。

1.首先说明,我想我对奥林匹克精神存在长期偏颇的理解。之前一直以为奥 林匹克精神是一种全人类无论在物理上还是心智上追求极限,追求一种极端卓越与优秀的品质。通过近日对这种精神的重新理解,我知道奥林匹克精神是相互了解, 友谊,团结与公平竞争的精神。似乎这两种想法的侧重点是不同的。再说一下我莫名的情绪。开幕开幕式之前,把vista主题,桌面,鼠标指针,侧边栏等统统 设置成奥运题材,疯狂在verycd上下载所有奥运歌曲。控制不住的激动与兴奋,像过年一样。我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不成熟的反应。

2. 中国长卷,世界惊艳。一切都关乎卷轴与画卷,一切都是线索,一切都是故事,一切都是隐喻。那刚开始便不绝于耳的鞭炮声,那29个奔向主体育场的巨大脚印, 那些在画卷上舞蹈用身体作画的人,那些用躯体搭建出一座鸟巢的人(虽然我认为这里没有必要强调鸟巢的意向),那个唱着“伸出你的手”的留着妖娆蛇发的女 子,那2008张来自世界各地的笑脸。尤其是点火仪式。这个最后会讲。在此很鄙视一些不认真分析就对开幕式进行盲目批判的人。

3.缺点之 一,舞台太小。这里的“太小”不是它的内涵与象征性上的,而是纯物理上的。这里的“太小”既包括二维又包括三维。回想起雅典奥运整个运动场的空间都可以是 舞台。北京奥运的开幕式大多只局限在一张纸上,而没有让纸扩展成一个空间,但即使是那张纸也太小了。估计现场的观赏性不是那么好。究其原因,可能是技术达 不到吧。

4.关于开幕式的技术层面。我想其中一个缺陷是,中国的开幕式相比于前几届应用的技术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还是相对较弱,很多层 次上给人带来的视觉冲击都是“劳动力密集型”而非“技术密集型”。这一点甚至在最后的点火仪式上也有体现。另一个问题在于,由于应用技术的种类较少,所以 必然导致要完成整个的创意同一种技术或者同一种依托于某技术的表现形式应用的次数太多,缺少视觉上的变化性与新鲜性——虽然整个开幕式所传达的内容一直在 变。

5.我理解主办方的心情,他们意欲在这个难得的机会中尽力表现出中国博大的文化。表达内若有一个多少的权衡问题,因为各有优缺点。表 达内容得太少肯定不好,但如果表达得太多,我们又会面临问题。中国的文化无论在时间的长度上还是空间的蔓延都是如此悠长。而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只能在如此狭 小的空间和短暂的时间内将之表达出来。我们看到,文化的积累与释放之间无论在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面临如此大的反差。或许我们应该在多与少之间找寻一个平衡 点。我现在担心的是在如此多的局限下我们想要表达的东西太多了,而重点性又不太强,没有做到很好的取舍,从而最终导致令人眼花缭乱,没有重点。

6. 关于主题曲。Sarah Brightman的音乐听得不是太多。全部仔细听过的只有《La Luna》《Symphony》和《TheBestof1990-2000》三张专辑。还有在一些韦伯的音乐剧里偶尔听到,也不觉得跨界歌手是一个很大的 噱头。某些人对奥运选择了刘欢不是很信服,我觉得这是最好的选择。主题歌的献唱人不一定是最popular的,而应当是最稳妥的,最有能力诠释某首歌或表 达一国精神的。关于这首歌,我没觉得它能够把Sarah Brightman声线的特质体现出来。而且说实话Sarah的声音和刘欢不是很配。刚开始觉得太安静如催眠曲般,后来听了张艺谋“反其道而行之”的论 调,觉得也有些道理。刘欢表示他刚拿到歌曲的Demo时也很“意外”,不过在我看来这样安静的歌曲和主题可能想表达一种天下大同,你我同为人类的理念。一 些人说这首歌多难听,甚至不抢眼的副歌部分都不足以让人传唱,我想说并非所有的歌曲都是用来传唱的,也并非所有奥运歌曲必须是热闹的。有些歌是用来聆听 的。亲民路线的奥运歌曲只是一种思路而并非全部。

7.入场仪式似乎不是我所关心,但当中国台北还是冠以“中华台北”出场的时候,以及那Chinese和中国香港China的区别,还是让我很不爽。

8. 关于点火。总体来说我很满意,但并没有surprised到的感觉。整体上点火可以分文李宁的奔跑和最终点火两部分。因为好像整体上少了一些原创的东西, 所以并没有很惊讶的感觉。掉钢索以前有过N次,火焰转圈上升也不鲜,如果说是有什么创新的话,应该是一个悬空的人在古典长卷上奔跑的意向。也就是说其实点 火仪式单从技术上讲不算新鲜,但因为它加入了中国的文化在里面,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才能够让人感到激动,可以说这是用软件来弥补硬件不足的典例。一个健者 在奔跑于奥林匹克的历史长卷上,我想这就是总导演想要表现和传达的。虚实的结合堪称完美至极。看过事后的新闻发布会,本来设计了一个创意是让李宁把现实的 火种传给画卷里一个虚拟的凤凰,然后再让这样虚拟与现实结合着由凤凰将最终的火炬点燃。类似于凤凰涅槃。那凤凰的华丽曲线与色彩完全符合我的审美标准,这 似乎很完美。后来得知这个计划因为技术的难操作性以及火炬周围盘绕的钢丝而cancel掉了,真的很可惜。

结语:总体来讲对这场开幕 式很满意,感到了自己作为一名中国人的自豪。接下来就会安心看比赛了。开幕式不仅吸引了外国人的眼球,同时也让那么多国人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甚至向我这样 引发了对中国文化渴望深化了解的欲望。想来真不公平。从2001年知道北京申奥成功到不日之前,我们准备了那么长时间,积累了那么多的秘密,而这所有的秘 密都在今晚这几个小时内全部释放出来。时间的对比让我惶恐不禁。听到最后的新闻发布会上,张继刚用“这几年来”来作为准备奥运开幕式总结的开头,不禁感 慨。刚刚用纳米盘下载的FLAC的《La Luna》,我要认真的听。嗯,就写到这里结笔罢。





© 声明:除特别注明,Kong-Zi.com 博客文章均为原创,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
《事关开幕式》永久链接地址:https://www.kong-zi.com/post/71.html
0






还没有评论呢……

留下评论吧

XHTML: Allowed tags: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