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 2010年04月21日 By Simon Kong In 人文·社科·书籍,  Tags: , , , , , Comments (12)

我读《论语》《道德经》

最近,我花了大概半个月的时间,细细地读完了儒家经典《论语》和道家经典《道德经》,顺道阅读了四书中的《大学》和《中庸》,又看了马克斯韦伯的社会学著作《儒教与道教》。中国哲学思想源远流长,当我接触过部分中国哲学简史后,我知道了大多数的哲学思想都源于先秦诸子。先秦诸子的百家争鸣,相互交织,从而形成了一张价值观的大网,网住了每一个炎黄子孙。价值观是什么?价值观就是我认为什么观点或行为是对或错。我最近已经渐渐地不再纠结于这个词语,是因为现实让我总是关注一些具体而现实的事物。

每一个中国人,生在中国的土地上,受着中国文化的影响。或许我们的观点和行为中不用刻意意识或控制,就体现着来自传统价值观的影响。但是如果将其诉诸于细节或概念,你能够描述,判断它们吗?你认为你真的了解先秦思想吗?当一个来自异于你的文化影响圈的人向你询问关于“中国的思想”这个庞大得无法再庞大一些的概念时,你能够做出解释吗?我经常以孔子第75代传人自居,我真的了解自己祖先的文化吗?我想,可能我之前从未刻意地对自己在这方面有所要求。但现在随着与世界的交流越来越密切,我感到若要去试着了解outside,必须先补足inside这一课。

中国的哲学,属于广义的哲学。若要严格地划分,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并不属于狭义的西方定义哲学的圈子,因为它们只是只言片语的陈述,而并无大段的逻辑论证与推理。如果说道家思想还处处隐含着哲思的话,那么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充其量只是一部社会学的著作。我在阅读过程中始终保持着儒道同步进行的阅读方式,一儒一道,一个入世,一个出世,配合得很完美。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在个人的发展上,我将其称为微观层次上,是很有意义的。读完《论语》之后,我在道德,性格,学习习惯,个人修养等很多方面意识到自己可以做得更好。儒家强调“修身养性”,我以前一直将这个成语当做“自娱自乐”的代词,现在看来,这个成语值得拆分开来细细研读,并作为人一生的追求。

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将会在处理人类社会发展的庞大命题上也会有自己的贡献。世间的理论和观点,充斥满了人类发展的时间与空间的维度。其中有两种极端,一端是所有人都认为正确和错误的,一端是人类无希望看到某个命题有共同观点的。这两个极端的观点群实际上都被所有人默认,所以人们较少在这两个观点群花费力气。人们真正讨论最多的是介于这两点之间地带,并尽可能得将其应用于社会发展的方向。对于解决一个问题的方法,只该借鉴西方的智慧还是东方的智慧?智慧没有对错,只是当它们被应用于处理某项问题的时候,选择才会摆出来。你可以说,在这个维度的这个问题上,我采取怎样的做法,并陈述你的原因。但实际上同一个问题在另一个维度上,可能会有另一个人采取相反的做法,并同样做到了最佳解决方案。这些所有方案的提出,都是人类不断探索的结果,人类,都太年轻了。

阅读先秦思想给我的另一个感悟是其成熟程度。我很难想象距今两千年的古代已经可以构筑如此严谨而成熟的思想体系。现代人对先秦思想之所以报以崇高的尊敬,一是因为在那个环境可以有这样的思想体系实属不易,二是因为人类两千年之前已经编织如此完善的价值体系,流落到两千年后的今天仍然未被每个人完全掌握并践行,所以人们珍视它,理解它,并尽力实践它。

最后说说我看的书的版本。《论语》面我同步看了四本书,分别是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钱穆老先生的《论语新解》,钱逊的《论语读本》以及一本论语的英文翻译本(以便将我对《论语》的理解用英文表达出来),《道德经》我看了两本书,分别是中央编译出版社的《老子德道经》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的《老子绎读》,仅做参考。希望中国博大精深的古代思想也能对你们有所启迪,让你们有所收获。





© 声明:除特别注明,Kong-Zi.com 博客文章均为原创,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
《我读《论语》《道德经》》永久链接地址:https://www.kong-zi.com/post/1992.html
0






12条评论

  1. 左岸读书

    2010年04月23日 @ 18:21

    到达一定境界之后,文化都要回归!

    [回复]

  2. 新荒原

    2010年04月25日 @ 15:28

    早熟,所以早衰。

    [回复]

  3. kenneth

    2010年04月26日 @ 10:00

    我经常以孔子第75代传人自居

    我猜对了!

    [回复]

    Simon Kong 回复:


    你怎么猜出来的?

    [回复]

    kenneth 回复:


    @Simon Kong, 瞎猜的而已。我的猜测的基于:一、你这个博客有些文章是以孔子为主题。二、你的Gmail Chat里显示的姓是kong。结合这两点就联想到你可能是孔子的后人了(当然,不可能猜到是第75代)。当然,仅此两点根据是不充分的,但正因为根据不充分才叫猜嘛。

      我有个事情很想知道,作为孔子的后人,你有没有什么“家学”的?或者,你的成长过程有没有因为这中特殊情况而跟一般人有所不同?

      因为我是成长在普通人家里,没有这些东西的,顶多就是家里有点旧书而已。
      父母对我的成长(尤其是思想上)没有什么影响。有时候看到一些名人的传记,他们的家庭对其成长有很大的正面影响,比如文天祥。
      如果家族有过比较光彩的历史,也许会有某种自豪感、历史延续感和责任感的……而这对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是比较重要的。

      另外,我还是收不到回复通知。
      这个评论是我凭着记忆,搜索“75”而找回来的,在边栏的最新评论里没有显示这则评论的链接(因为不是前五则)。

    [回复]

    Simon Kong 回复:


    @kenneth, 应该说有不同吧。但并非每个孔氏都有这种不同。有的大家庭会有某些长辈比较热衷,这里的长辈是指父亲的兄长。但总体而言,并不能算作“家学”。当然,家谱是必须有的。

    [回复]

  4. kenneth

    2010年04月28日 @ 07:31

    看到你最近的几个回复都没有用“@username,”的方式,可能这是我没有收到回复通知的原因吧。

    [回复]

    Simon Kong 回复:


    @kenneth, 哈哈。我已经找到症结了。未来你一定可以收到通知的

    [回复]

    kenneth 回复:


    @Simon Kong, 嗯。收到。Over.

    [回复]

  5. 圍牆

    2010年05月10日 @ 23:28

    曾經我只知道儒學為百家之一,如西方哲學那般只是一個流派,直至在網絡發現如今尚有儒生這樣的群體在踐行著先王之道,在這個可以說禮崩樂壞的時代仍然堅持維護夫子的春秋大義,誠然可貴。儒學在他們的堅持中變得鮮活。華夏文化潔淨精微,我覺得若無家學的修養,終其一生也可能會不一門而入。

    這裡推薦一博客,博主閒時可以去看看,對儒學或者會有新的體會。經禮堂:http://hi.baidu.com/jinglitang

    [回复]

    Simon Kong 回复:


    @圍牆, 儒学可大可小,你会发现他对不同阶层的人都有应用价值。我认为儒学应该属于社会学,道学属于哲学。谢谢你的推荐。

    [回复]

  6. quantminds

    2010年07月04日 @ 15:05

    论语还是原版的吗?记得读资治通鉴,有些和史记大不相同,几千年不知阉割成什么样子了。

    [回复]

留下评论吧

XHTML: Allowed tags: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