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哲学

我读《论语》《道德经》

on 2010年04月21日 by Simon Kong in 人文·社科·书籍, 评论 (12)

最近,我花了大概半个月的时间,细细地读完了儒家经典《论语》和道家经典《道德经》,顺道阅读了四书中的《大学》和《中庸》,又看了马克斯韦伯的社会学著作《儒教与道教》。中国哲学思想源远流长,当我接触过部分中国哲学简史后,我知道了大多数的哲学思想都源于先秦诸子。先秦诸子的百家争鸣,相互交织,从而形成了一张价值观的大网,网住了每一个炎黄子孙。价值观是什么?价值观就是我认为什么观点或行为是对或错。我最近已经渐渐地不再纠结于这个词语,是因为现实让我总是关注一些具体而现实的事物。
每一个中国人,生在中国的土地上,受着中国文化的影响。或许我们的观点和行为中不用刻意意识或控制,就体现着来自传统价值观的影响。但是如果将其诉诸于细节或概念,你能够描述,判断它们吗?你认为你真的...

阅读全文 »


周国平《人与永恒》摘抄(下)

on 2010年04月20日 by Simon Kong in 人文·社科·书籍, 评论 (6)

继续摘抄周国平《人与永恒》下半部分。上半部分发出来之后,很多人分享,或许大家都喜欢这些句子吧。这些不仅是美丽的句子,我很希望目光经过它们的每一行的人,可以从字中读到自己。正所谓,读书总是一个共鸣的过程,纯粹的自己之前没有感想而被赋予的感想是不存在的。

费尔巴哈说: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至少,就精神食物而言,这句话差不多是对的。从一个人的读物可以大致判断他的精神品级。
许多书只是外表像书罢了。不过,你不必愤慨,倘若你想到这一点:许多人也只是外表像人罢了。
自我是一个凝聚点。不应该把自我溶解在大师们的作品中,而应该把大师们的作品吸收到自我中来。对于自我来说,一切都只是养料。
文字原是我挽留生命的手段,现在却成了目的,而生命本身反而成了手段。
我抓住...

阅读全文 »


周国平《人与永恒》摘抄(上)

on 2010年04月19日 by Simon Kong in 人文·社科·书籍, 评论 (2)

最近读了很多书,长期使面部对着显示屏,人难免焦躁而难于平静思考;而即使再长期使面部对着纸页,也不会让人难过。周国平的这本《人与永恒》的随笔我非常喜欢。深刻而不晦涩。我买这本书的缘由是因为在一个很特殊时期的一个很偶然的机会,读到了下面第22条中的句子,内心颤动,继而顺藤摸瓜,得以了解这本书。大二就买了,翻过很多遍,但没有从头到尾地过一遍。前两天终于查漏补缺地看完了全书,基本上看书的时间都在深夜。现在将书上令我感到“于我心有戚戚焉”的句子摘下来。不知道网上有无电子书,但鉴于我太喜欢这些句子了,就索性照着书页全部用键盘敲下来,权当重温。

希腊人混合兽性和人性而成为人。中国人排除兽性和神性而成为人。
一颗仍然生气勃勃的心灵却注定要为背弃它的肉体殉葬,世上没有比...

阅读全文 »


一场因为狂妄而被删除的发言

on 2010年04月17日 by Simon Kong in 人文·社科·书籍, 评论 (5)

前几天,我在豆瓣哲学人小组发表了一个帖子,题目为《哼,那些大哲想出来的,很多我都想出来过》,该文章在小组存货了大概一天半的时间,收到了大约80条回复。不久后我收到了删帖的系统邮件,向我解释删帖的原因是:该小组管理员认为你的发言没有哲学谦卑。 其实我的本意只是将自己的想法叙述出来。“哲学谦卑”是个可笑的词语,我因为没有所谓的“哲学谦卑”而被删除了内容。我甚至在回帖中说明了我的观点,可惜它们再也不会被找回了。那个帖子回复也随即不见。对我来说,那些回复对我的意义远大于我的帖子的意义。那么多的回复,大段大段的文字,旋即消失的无影无踪。 我利用搜索引擎的快照功能,找回了一些回复,并和原文一起发在博客上。现在想想,其中是否夹杂着所谓的“没有哲学谦卑”并未可知,我并不排除自...

阅读全文 »


蒋勋《孤独六讲》摘抄

on 2010年03月26日 by Simon Kong in 人文·社科·书籍, 评论 (4)

其实我并不知道为何这本书可以在豆瓣上有那么高的人气。这本书只是还可以,并没有给人多么大的收获。作者叙述的这六种孤独并非是并列关系的。情欲孤独莫若说是一个总论;语言和思维的孤独,于我心有戚戚焉;暴力孤独,革命孤独中,有一些观点是认同的,但之所以认同的原因是其内生压抑的心态与情欲孤独完全一致;伦理的孤独放在这本书里有些凑数了。孤独六讲,噱头有些大。扩展开来说,来自台湾的,不论文人,还是艺人,甚至政客和媒体,都给人一种小家子气的感觉,不大气,成不了大气候。以前我们总是合称港台港台,真正对港台有过了解之后,我才发现港台的文化有太多的差异了。 想要快速打破孤獨的動作,正是造成巨大孤獨感的原因。 當你在暗戀一個人時,你的生命正在轉換,從中發展出完美的自我。 我感到最孤獨的...

阅读全文 »


效用满足与基本生存需求的契合

on 2009年10月26日 by Simon Kong in 人文·社科·书籍, 评论 (2)

这个问题其实一直在断断续续的思考,到现在已然很长时间了。题目有点唬人,但我断不觉得题目总结的很大,我认为它非常精确。
人的一生其实是一个不断满足效用的过程,你可以将这些繁多的效用归结为高级的和低级的。其实与其说被满足的低级效用,不如说是基本效用。试想当你饿了一天之后突然有一顿满汉全席摆在眼前,当你24小时没阖眼的情况下你有机会享受家里柔软的大床,或者当你和伴侣的洞房花烛夜屋里只剩下你两人独处的时候,你是不是都会充满了欲望呢?你想吃饭,睡觉,做爱,是因为你拥有着食欲,困觉,性欲。你的这些基本欲望促使你想去做这些事情,使你获得了相关方面的效用。是欲望导致你想去做,进而导致了满足自身效用。
同时你会发现,但凡这些欲望促使的使你非常想要做的事情,他们满足了你的...

阅读全文 »


哲学探讨:对劲牛和Sandlong的回应

on 2009年05月23日 by Simon Kong in 人文·社科·书籍, 评论 (18)

最近,有两位萍水相逢的朋友分别对我的两篇文章:愚蠢的哲学 劳累的心和世界上存在绝对正确的观点吗?发表了评论。本想直接在原帖回复的,但是他们的评论如此认真,以至于我认为有必要单独开一篇文章来进行回应。是诸位的评论,让我意识到了自己哲学体系的不足(但从另一个角度讲,我根本没指望有什么体系,因为不需要)。因为琐事缠身,我只能就自己看到评论后最直接的想法写出来,没有太多润色,请见谅。
我在上面已经回应了你的思想。但是我想在这里说的是,哲学不是“终极目的”,哲学仅仅是一种通向“终极目的”的工具或 方法而已。如果把学习哲学当成目的,那肯定是错误的,而且这样学起来肯定是很累的。我们很多人在选择学科报考时,总要问哲学有什么用(其实这里的“用”就 是功利最大化的目标,如金钱...

阅读全文 »


孔子的生态伦理观

on 2009年05月22日 by Simon Kong in 经管·职业, 评论 (1)

Preamble The year 1998, two-thirds of Nobel Prize winners who are still alive had had a meeting in Paris, and the meeting began with this declaration, “If human beings want […]

...

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