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 2009年11月06日 By Simon Kong In 经管·职业,  Tags: , , , Comments (11)

自杀的理性与非理性

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假设之一始终是理性的经济人。而实际上什么是理性始终是一个模糊的难以界定的词语。前两日歌手陈琳自杀,让我开始想系统的整理这个问题。陈琳是一个我比较喜欢的歌手,这里不谈音乐,只讨论关乎理性的一些话题。

什么是理性?理性的一个定义应当是为使效用最大化而做出的选择。请注意我们在给理性下定义时只关乎效用,而没有涉及人的思维状态。所以说只要是满足效用最大化这条原则,无论你处于思想平静状态,还是情绪激动状态,都有产生理性行为的可能,也都有产生非理性行为的可能。所谓的平静下来思考便是理性,情动情况下的选择便是非理性,纯粹是无稽之谈。

事实上,无论人处在思想平静状态,还是情绪激动状态,都是存在理性与非理性的。但思想平静状态下产生理性行为的概率更大。这是因为在思想平静的状态下,人 更有可能综合所有因素,从而做出效用最大化的选择。相反地,在情绪激动的状态下,人较少做出理性决策只是因为情绪激动下做出的决策不能综合所有的评价指 标,而做出效用最大化判断。

不同人的效用函数是不同的,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的效用函数也是不同的。这就导致了不同人对理性的判断,以及同一个人在情绪激动状态下和处在思想平静状态下对理性的判断不同。人在情绪激动状态下和处在思想平静状态下,同样所做出的满足理性的行为,可能是不同的。但这并不影响它们同属于理性行为,以及同时满足使当事者效用最大化。在此,我们忽略那些各种状态下的不理性行为,也忽略不同的人的不同效用。其实讨论的客体不仅是自杀,而是推广开来,对一切在情绪激动下所作出的理性行为,这些行为的共同点是在平静思考状态的理性判断下是不理性的。这些行为被称作不理性只是因为他们跟你的效用函数不同,但对于当事人来说,这些行为确实可能是最理性的,效用最大的。不同人在不同时期的效用函数是不同的,所选择的最理性也是不同的。但之所以我们总结出了所谓公认的理性行为,是因为大多数人在阐述观点时是平静的,这种所谓的公认的理性行为是被强奸的。

或许下次当你面对一个想要自杀的人,你可以这么说:你不是不理性,你只是不冷静。等过一段时间你冷静下来,你的效用函数就变得跟我一样了,那时候你就不觉得死亡让你效用最大化了。





© 声明:除特别注明,Kong-Zi.com 博客文章均为原创,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
《自杀的理性与非理性》永久链接地址:https://www.kong-zi.com/post/1216.html
0






11条评论

  1. yuzhu0606

    2009年11月08日 @ 21:44

    有一定的道理

    [回复]

  2. 江流

    2009年11月08日 @ 23:44

    我是觉得,做了一些跟自己理想不一样的事后,给自己的借口就是不冷静

    [回复]

  3. 孤夜狂狼

    2009年11月09日 @ 01:12

    理性很多时候都只是用来给自己的感性找借口的……
    师出有名~ 用理性来解释自己的冲动和感性……
    路过,送个IP 网站不错……

    [回复]

  4. Mark

    2009年11月09日 @ 02:16

    經濟學以人是理性的作為假設,這只是建構經濟模型的一個假設,而不是研究目標。重點反而是基於這個假設,如何可以解釋到人的行為。
    宣傳一下,可到我的博客看這一篇,”有傻瓜嗎?”
    http://blowingwater.com/?p=145
    我也是寫些經濟類的文章呀!
    呵呵。

    [回复]

    Simon Kong 回复:


    您说的很对。我们确实不是研究理性的,那似乎是其他社会科学的范畴,但起码我们应当对理性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吧。
    你的文章我看了,实际上我们表达的意思是极其相似的。而且我比较惊异可以相似到这种程度。如果把我的一些想法的冲动与平静的层面刨除的话,就是你要表达的范畴。只不过你没有考虑是否真做到了效用最大化,而认为只要最终的决策肯定“不是傻瓜”,这样说也是对的。

    [回复]

  5. www.9666.cn

    2009年11月11日 @ 22:00

    其实没什么是理性与不理性,就好像没什么是对与错,区分这些的只不过是人们觉得这样比较好而已。

    [回复]

  6. 盒子

    2009年11月13日 @ 10:09

    在WP上过来的,做个友链吧

    [回复]

    Simon Kong 回复:


    抱歉,只链接article 100+ and duration 1y+。。。

    [回复]

    盒子 回复:


    @Simon Kong,
    没关系,那有机会再链吧

    [回复]

  7. Han Qian

    2009年11月15日 @ 20:56

    经济学中,人之所以被成为”理性的”,是因为他的行为符合效用最大化的标准。但人的效用,严格地说是不可比的。于是经济学假设说,效用就等于财富。这是理性人假设的真正涵义。

    但抛开经济学的狭隘范畴,”理性”和”效用最大化”这两个概念实际上是循环解释的。基督教传统和一部分古希腊哲学家把”理性”说成是自我反思的能力或逻辑思维能力。但这包含着一个假设,即人有一个”理性素质的本质”,人有了上述能力,他就成为了”根据其本质所应当是”的完美的人。黑格尔一个类似的概念是”精神的自我完成”,而在马克思那里则是”超越了必然王国”。但现在看来这一假设还是古老的”现象/本质”或”偶然/本质”的二元论的遗产,很难站得住脚。所以”理性”这一概念我认为是无所指的,无意义的(或者干脆可以说是”家族相似”的)。在日常语言中的”理性”标准,正如你所说,是多数人强奸少数人意志的结果。在学术领域中这一概念应当被极力避免使用。

    另外,想和我交换链接的是你吗?如果是的话,我当然同意。

    [回复]

    Simon Kong 回复:


    是的,经济学是把效用货币化了,而且即使这样的假设还不能让问题足够简单,就更难想象货币化之前问题的复杂性了。社科的研究始终是简化再简化,抽象再抽象,但即使这样得出的理论虽然解决起实际问题来有出入,但仍不能否定其价值。
    是的,你的链接我已添加,常交流:)

    [回复]

留下评论吧

XHTML: Allowed tags: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