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人文·社科·书籍

性爱观

on 2009年07月25日 by Simon Kong in 人文·社科·书籍, 评论 (0)

同行的一个印尼籍华裔女生,从小美国长大。对她有点感兴趣,所以聊了几下。聊到性。我问她美国人之间,是否会像美剧那样,普通朋友之间某时某刻就做爱了。她说会。然后聊了一些具体的内容无关于本文,亦不详述。
文化差异固然很大(我认为文化可以承载部分核心价值),但我认为,一切的行为只要不违背普世价值观,都是应当被允许的。其中也包括朋友之间出于安慰动机的性爱。伤心了,或者渴望了,或者非常快乐了,就可以make love。之所以以普通朋友间的性爱为例发问,是因为我更认为这种行为与其说是爱的表现,不如说是一种交际,一种人与人的沟通方式,一种interaction。
刚才提到“只要不违背普世价值观”,在这里普世价值观的界定是困难的,但所谓困难只是建立在人群难以达成统一的层面上的,每个人的内心都会...

阅读全文 »


哲学探讨:对劲牛和Sandlong的回应

on 2009年05月23日 by Simon Kong in 人文·社科·书籍, 评论 (18)

最近,有两位萍水相逢的朋友分别对我的两篇文章:愚蠢的哲学 劳累的心和世界上存在绝对正确的观点吗?发表了评论。本想直接在原帖回复的,但是他们的评论如此认真,以至于我认为有必要单独开一篇文章来进行回应。是诸位的评论,让我意识到了自己哲学体系的不足(但从另一个角度讲,我根本没指望有什么体系,因为不需要)。因为琐事缠身,我只能就自己看到评论后最直接的想法写出来,没有太多润色,请见谅。
我在上面已经回应了你的思想。但是我想在这里说的是,哲学不是“终极目的”,哲学仅仅是一种通向“终极目的”的工具或 方法而已。如果把学习哲学当成目的,那肯定是错误的,而且这样学起来肯定是很累的。我们很多人在选择学科报考时,总要问哲学有什么用(其实这里的“用”就 是功利最大化的目标,如金钱...

阅读全文 »


哲学入门《大问题》与《苏菲的世界》

on 2009年03月28日 by Simon Kong in 人文·社科·书籍, 评论 (0)

前几日总是抑制不住自己想要参与一些关乎哲学作品的想法。先是看完了所罗门的《大问题》,本意是想接下来读《苏菲的世界》的,但实在借不到书。同时知道了该书有一个改编的同名电影,周末回家便迅速看完了。
《苏菲的世界》这个电影,与其说关乎哲学本身,倒不如说是一部哲学史的概览;与其说是一部哲学史的概览,倒不如说是一部西方文化史的概览。之前对原著有过一定的了解。我认为这本书对哲学所谓的介绍,过于偏重文化与艺术了。而真正的哲学学派几乎没有太深入的介绍。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讲,哲学和文艺,和美学都是密不可分的,当然,美学本来就是哲学下的一个分支。所以无论是书还是电影的手法也无可厚非。但对于那些想要了解哲学的朋友,我还是更推荐《大问题》这本书,作为你入门的第一本书。
看了很...

阅读全文 »


关于人文社会科学的体系与分类

on 2009年03月14日 by Simon Kong in 人文·社科·书籍, 评论 (8)

人文社会科学是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的统称,有时也被称为哲学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文科等。
吴鹏森等概括指出:“现在世界各国对科学的理解大体上有两种:一是英美的科学概念,认为科学应是具有高度的逻辑严密性的实证知识体系,它必须同时满足如下 两个条件:(a)具有尽可能的严密的逻辑性,最好是能公理化;其次是能运用数学模型,至少也要有一个能自圆其说的理论体系。(b)能够直接接受观察和实验 的检验。二是德国的科学概念,认为科学就是指一切体系化的知识。人们对事物进行系统的研究后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不管它是否体现出像自然科学那样的 规律性,都应该属于科学的范畴。按照英美的理解,只有自然科学属于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社会科学勉强可以算科学,而人文方面则不能看成是科学。因此,英美等...

阅读全文 »


愚蠢的哲学 劳累的心

on 2009年03月11日 by Simon Kong in 人文·社科·书籍, 评论 (19)

这篇的文章标题亦和我新建的category标题相同。实在是纠结。对于建立category。之前已经有过两个分类,一个是关于社科的,一个是关于思想体系和个人提升的。我本以为把自己那些所谓跟哲学沾边但又零碎散乱的思想全部放到这两个分类里,然后渐渐淹没掉作罢。但实际上是不可能的。我必须正视。哲学就是哲学。哲学不能被草草放入感兴趣的社科里和其他心理学社会学之流齐名,哲学也不能被放在思想体系里,这样她只成了一个工具,只为了梳理我的思想体系而存在的工具,这对哲学不公平。哲学,我爱她,我恨她。哲学让我憔悴,又让我有梳理的线索。哲学让我把老本行经济学打入冷宫。以下几点内容是我所有论题的总前提,就像在经济学中的理性行为人假设一样,这是我自己思想体系的前提假设,即使不被任何人认可。不再赘言。
...

阅读全文 »


另一个较权威的性格测试——MBTI

on 2009年03月07日 by Simon Kong in 人文·社科·书籍, 评论 (4)

邁爾斯-布里格斯性格分類法(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MBTI)是性格分類的一種,其基本理論是根據瑞士心理分析家榮格於1921年所出版的書籍心理類型(Psychological Types)。最先的開發者是美國的心理學家Katherine Cook Briggs及其女兒Isabel Briggs Myers,經過長期觀察和研究而完成。雖然備受學術派的心理學者所批評,但經過五十多年的發展,MBTI現已成為全球著名的性格測試之一。當中包括教育 界、顧員招聘及培訓、領袖訓練及個人發展等領域均有廣泛的應用。學術派的心理學家常批評MBTI理論缺乏可靠的數據支持,並指出這是巴納姆效應的例子。它的短語及縮寫的注冊商標使用權正由其出版社Consulting Psychologists Press Inc.所管理。 測試元素 這四個問題是: 心理能力的走向:你是「外向」(Extrovert)(E)還是「內向」(Introvert)(I)? 認識外在世界的方法:...

阅读全文 »


探索你自己的九型人格

on by Simon Kong in 人文·社科·书籍, 评论 (1)

以下内容部分来源于维基百科等其他网络资料,部分来源于作者。 九型人格,或稱作九柱性格學,是一種性格分類,基本上把人的性格分成九類,與生俱來,不會改變。 闡明九型人格相關的圖案稱為九形圖、九宮圖、九柱圖、九芒星等。 關於九型人格的起源有很多說法。其中一說指西元1920年,葛吉夫(G. I. Guardjieff)首先將九型人格學說傳入西方,用它來闡釋人類的九種特質。而真正將這套學說發揚光大的是艾瑞卡學的創辦人奧斯卡·伊察索(Oscar Ichazo)。他宣稱九型人格學說是他在1950年代旅行於阿富汗,由伊斯蘭教的蘇菲派裡所學得。伊察索將人類的九種情欲放進九型人格學說中,並將這套學說拿來做為人類心理訓練的教材。艾瑞卡學院首先在智利的艾瑞卡市成立,之後,美國的艾瑞卡學院也在1970年成立。許多知名的心理學家、精神病學家...

阅读全文 »


由性格差异谈关于评价的再认识

on 2009年03月06日 by Simon Kong in 人文·社科·书籍, 评论 (0)

评价,作为一个核心概念按照评判标准(这是个专有名词,不能与价值体系或价值观混淆)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两种。 第一种评判标准:认为某一问题存在多种正确的观点或行为。或者说对某一观点或行为的正确性存在多种合理的价值体系或价值观,给出相应合理的评价。某一问题不只有唯一的正解,任何观点和行为都没有对错好坏之分。如果判断某问题有唯一的正解或者某观点和行为的对错有唯一合理的解释,是因为还没有找到其他合理的价值体系。 第二种评判标准:认为某一问题只有唯一正确的观点或行为。或者说对某一观点或行为的正确性存在唯一合理的价值体系或价值观,给出唯一合理的评价。某一问题有唯一的正解,任何观点和行为的正确好坏都是既定的唯一的。如果判断某问题找不到唯一的正解或者某观点和行为的对错有多种合...

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