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 2008年10月04日 By Simon Kong In 艺术·文艺,  Tags: , , , Comments (0)

艺术评论(之一)

每次写完一篇博客都会身心俱疲。确实有很多东西想写,但书写的过程始终伴随着对完美的追求以及思绪从大脑中的原始形态到文字转化的损失。我尽量保持这 种损失的最小化。越发爱上了分条叙述,是自己表达能力欠佳的表现。这篇文章关乎文艺。有几种假象或称为变数的东西在我脑中挥之不去。

1

观点,作品与文艺作品。观点,作品,文艺作品三者之间是有逐层包含与递推关系的。在我的理解,观点是一切形式的表达,作品是观点中包裹着某种具体形式外衣 的东西,而文艺作品可以定义为一切以艺术的手法作为载体来表达某种或某些意念的作品。观点是一切作品不一定都具有文艺气质的,我要讨论的范畴是文艺作品。 以前的一位老师说文艺是“拐着弯走路”,我无法解释这句话,但完全同意这句话的正确性。

2

作品是不完备的容器。村上春树说,文字是不完 备的容器。我觉得这句话适用于一切文艺作品甚至作品。更进一步地,这句话适用于表述一切原始思维与外界表达之间的关系,因为作品的本质就是一种表达。人脑 中会产生某些观点,意念或者价值观。当他渴望表达的时候是要有载体的。最常用的载体是人的语言和文字,推而广之可以涉及到文章,书籍,音乐,电影甚至游戏 等形式。这些表达形式宽泛来说都是作品,但每一个门类里都有文艺和非文艺的区别。鉴别标准,就是那句“拐着弯走路”。观点,作品与文艺作品都是某种形式的 外界表达,所以必然会在表达的过程中伴随着损失。这种损失令人遗憾但却无法避免。每一个渴望表达的人能做的就是尽全力让这种损失达到最小化。而且,似乎作 品的文艺性越强在表达的过程中的损失就会越大。

3

作品是封闭的容器。这一条是作品接受者的灾难。作品的封闭性在于,它不像鲜活的生命那 样可以让你一直获得持续不断的体验,它是有开始有结束有大小有形状的。如果有疑问那就是疑问,不可能再得到附加的解释,一切的猜测都将不确定地永恒存在, 这种不确定性让人遗憾。试想你在读完一本书,看完一部电影,或者玩完一部RPG之后(前提是它们都是你愉悦的作品),你会对作品中的一些细节进行推敲。这 些细节某些可能是作品制造者有意安排下来以表达主题的,也有些可能根本就是因为你喜欢这个作品而进行的主观推测。这种不确定可以算作一种有余地的美,但带 给我们更多的是遗憾。另外的一种观点是,虽然这些作品所要表达的观点是真实的,但作品中的具体细节却是相对虚假的。大多数凡人都会过分在意戏中某个人的命 运,为某个人或喜或悲。在我看来大可不必。他本来就是个虚拟的东西,况且现实中有那么多的事物更值得你的忧虑。

4

作品的制造者。作品的 制造者和接受者也存在着“信息不对称”。这种不对称某些时候是一种美感,某些时候会制造麻烦。就如一场电影作比喻,你有时可能会批判一名演员表演不能令你 满意。但批判演员的同时,你可能忽略了很多其他的问题。可能是他的表演符合群体的标准但唯独不让你喜欢,可能是他的失败是完全按照导演的意图行事,也可能 是他表演的对象就是那种表演不佳的状态。

5

对作品制造者的崇拜精神。这一条以前说过。但为了保持这个体系的完整性,在这里还是再次赘 述。对于一些艺术家,我们会产生某种“喜欢”,我想这种“喜欢”是分几个层次的。有时,我们只喜欢TA的作品,有时我们除此甚至还喜欢上了那个人自身,最 甚的层次是我们几乎不再关心那人的作品如何,而只去欣赏脱离于作品以外的TA的一切,并奉为信仰。呵呵,我联想到了莉莉周。然而从某种角度讲,我们所欣赏 的只是暴露在公众之下的形象,我们欣赏的是一个虚物。这种形象或许和私下的艺术家完全一样,也有可能是从TA私下的形象演化过来,把他的性格特点放大夸张 之后暴露在公众之下,也有可能甚至公众形象跟私下形象完全不同。无论怎样,如果你认为除了文艺成就之外还很欣赏一个艺人自身的话,那你正在欣赏的只是他的 公众形象,你欣赏的只是一个虚物,那个你欣赏的人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 声明:除特别注明,Kong-Zi.com 博客文章均为原创,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
《艺术评论(之一)》永久链接地址:https://www.kong-zi.com/post/83.html
0






还没有评论呢……

留下评论吧

XHTML: Allowed tags: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